第二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创新发展大会经验分享
19日-21日,我院一行4人到四川自贡参加第二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创新发展大会,大会上全国各省份分享社会心理服务及重点人群管控等特色经验及做法,为我院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新想法,现经验分享如下:
1、政法委牵头,组织卫健、教育、工会、民政、残联、社会工作部等部门联合组建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生、志愿者、社会工作者等多学科团队服务队伍,从省到乡一级一级的服务体系均已建立。
2、专科医院的从事心理健康医生去学校挂职副校长,主抓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并每年进行考核。
3、依托社区养老机构,提供老年心理健康咨询体检服务,设置日间照料,发展医养结合型养老院,促进医养结合与心理服务深度融合新模式。开发智慧助老平台,如“咚咚家服”,为老年人提供心理服务、护理照料等服务。
4、数字化赋能精神卫生和心理服务的全链条服务探索,设计的内容有:健康宣教、健康咨询、服药复诊管理、智能化随访、健康监测预警、智能评估、肇事肇祸风险管控等服务,全链条的信息化提升工作效率,杜绝肇事肇祸风险等。
5、重庆两江新区积极探索了“数字+心理”融合创新,建设了“重点人群心理疏导服务一件事”项目,打造了重庆“心悦两江”心理健康服务品牌。
6、村(社区)设置“心理疏导室”,中小学设立“心理辅导室”,有条件的单位依托单位工会建立职工“心灵驿站”,将心理服务平台打通最后一公里。
7、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以“大专科、小综合”为发展思路,新增女性周全期、性心理健康、孤独症等特色门诊,联合多家综合医院,开展跨医院、跨专业的MDT疑难会诊,为患者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8、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建立了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双轨体制建设,建设了心理治疗学院(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人才规范化培训)、心理学院(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领域开展科研)、精神与临床心理学院(培养心理专业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双肩挑”人才)。
9、引入前言科技,整合精神医学、公共卫生、心理学、社会工作等多学科团队,“云随访”服务,随时随地对患者进行高效、精准的随访,提升康复效果。
10、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文创产品600号品牌形象已出圈,已形成了商家纷纷找精卫中心,而不是精卫中心找商家的良好局面。
11、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五大特色诊疗中心有: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中心、睡眠医学中心、中西医结合诊疗中心、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快速诊疗中心(MDT多学科会诊、日间服务诊疗模式)。
12、职业人群压力动态监测,利用可穿戴的设备实时监测职业人群生理指标,进行数据分析,为员工提供个性化减压方案。深圳巴士集团对公交车司机的家庭关怀(开设了快乐亲子坊、心理绘本(我的爸爸是普普通通的公交车司机)职业操、厨艺比赛、24时令节、太空舱睡眠床、专兼职志愿者)等。
13、探讨了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强调了心理健康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作用。讨论了儿童和成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指出儿童心理障碍的患病率和成人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性。介绍了新的精神疾病诊断分类标准,不再区分儿童病和成人病,而是采用全生命周期分类。强调了早期干预和全周期管理的必要性,以及心理健康服务理念的重要性。
14、深圳市委组织部联合康宁医院推出“安心行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科普视频,如《小神兽,请带上你的心灵口罩》,在无经费预算的情况下迅速响应社会需求。此外,组织部还推动了社会心理服务的安心行动,包括在党群服务中心设立安心驿站和安心学院,以及开展心理夜校学习。同时,深圳市康宁医院增设了安心办公室,加强了社会心理健康服务师的培训和认证。此外,针对深圳青少年儿童家庭学休学、拒绝应学的问题,深圳市康宁医院在市委组织部的指导下,与妇联合作开展了阳光助学项目。该项目旨在帮助有需要的家庭和孩子,通过戏剧组、运动组、学习障碍康复等小组活动,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支持。目前,该项目已成功帮助140多个家庭,77%的孩子成功复学。以及通过志愿者和社工参与的社区服务活动,强调社会心理服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15、山东精神卫生中心介绍了儿少精神专科的建设,涵盖服务、管理、诊疗和科研四大体系。服务体系建设依托医院教育,推动省市县三级服务,建立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管理体系建设强调开放管理,注重孩子主体性,融入教育理念。诊疗体系建设采用多学科交流,优化治疗方案,推广创新治疗模式。科研体系建设基于临床实践,进行队列研究,探索精神障碍的时空变化特征。整体目标是培育专科大夫,推动团队发展,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16、心理情景剧的推广,以“润物细无声”的传播特性,正在成为破解心理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关键载体。整合文化、医疗、教育等多领域资源,将其打造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柔性基础设施”。通过海选招募社会各界人士,典型案例赋能,以“身边人演身边事”贴合群众生活,去标签化传播、消除病触感。通过角色故事展现心理问题普遍性,实现“观剧即学习”的无痕教育,让心理健康促进真正融入百姓生活日常。
供稿: 事业发展部